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助力商洛經濟高質量發展
針對政府工作報告中大家關注的問題,華商報特邀商洛市委黨校多名專家就報告相關內容進行了解讀。
高鐵康養新城建設等工程為民生帶來教育、醫療、醫美康養等諸多利好
報告摘錄:
實施南秦河綜合治理,啟動商洛高鐵站建設,加快推進秦韻產學研教育城項目,帶動高鐵康養新城發展。
張曉云解讀:
商洛高鐵康養新城建設工程,是商洛市踐行“創新、協調、綠色、開放、共享”這一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地方實踐,是繼商洛市2020年打造“中國康養之都”專項規劃實施以來,定位打造“一都四區”發展目標,大力推進商洛市“十四五”康養產業發展規劃工程建設的得力新舉措。
這些工程建設可進一步拉大商洛城市框架,完善城市功能,改善城市面貌,提升城市形象,加快現代化城市建設進程;可以助推生態資源優勢向生態產品轉化,實現生態經濟目標;可利用商洛站交通區位優勢,更好做到“走出去”“引進來”,推動商洛經濟高質量發展;可為民生帶來如教育、醫療、醫美康養等諸多利好。
張曉云:商洛市委黨校法學副教授,主要從事法學教學科研工作。先后在《理論導刊》《人民論壇》《法治與社會》等省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,商洛普法講師團成員,陜西省黨內法規研究會成員。
大力發展綠色產業,取得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
報告摘錄:
五年來,我們靠全民之力、守護秦嶺,鞏固擴大了商洛的生態優勢……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全省領先,連續5年全省唯一入圍“國家空氣質量達標城市”。
殷莉解讀:
如何在推動綠色發展的同時,更好地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,提高發展的內生動力,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。
1.調動全社會廣泛參與。大力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科普,提高公眾對生態產品內涵及國內典型經驗的知曉率,調動包括政府、企業及社會公眾廣泛參與的積極性。
2.持續優化生態環境。一方面,要加快建設生態宜居城市,深入開展城鄉人居環境整治。同時,加快推進低碳城市、海綿城市。另一方面,要持之以恒加強秦嶺生態修復,嚴格整改落實秦嶺生態環境保護突出問題。
3.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。一是建立基礎性機制。例如,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機制、產權保障機制、主體培育機制和生態保育機制。二是完善主體性機制。例如,建立資源轉化機制、市場交易機制等。三是強化保障性機制。
4.著力做美做優旅游、康養產業。在做靚旅游產業上,注重需求導向,圍繞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購、娛,提高全鏈條服務質量。注重體驗式、參與式和互動式項目的開發。推動旅游與農業、文化、體育、康養等產業融合發展,圍繞精品景區開發高質量的旅游環線,推出更多差異化的旅游產品。
殷莉:中共商洛市委黨校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研室副主任、副教授,系陜西省經濟學學會、《資本論》研究會理事,商洛市第二屆決咨委委員,商洛市青年講師團講師。
“一都四區”是事關商洛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
報告摘錄:
精心打造中國康養之都、高質量發展轉型區、生態文明示范區、營商環境最優區、市域社會治理創新區“一都四區”,奮力譜寫新時代追趕超越新篇章。
鄭紅彩解讀:
“一都四區”立足省委、省政府對商洛發展的新定位和新要求,對商洛市“十四五”和未來更長時期的發展謀篇布局,是事關商洛長遠發展的戰略選擇,更是譜寫商洛高質量發展新篇章的必由之路。
商洛目前正處于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期,蘊含著諸多發展利好。2020年,《關于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》明確指出,加強西北地區與西南地區合作互動,促進成渝、關中平原城市群協同發展。
此外,陜西省打造內陸改革開放新高地,加快推進陜西自貿區、絲綢之路新起點、秦嶺國家公園建設,強化陜南循環經濟園區建設、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改革試驗區等重大部署,商洛均在其中、利在其中。
我們要搶抓機遇,深度融入,始終把“三新”戰略貫穿發展全過程、各方面,持續推動發展綠色化、產業集群化、城鄉魅力化、治理現代化、生活品質化,努力使“一都四區”建設不斷取得新突破,確保商洛高質量發展跨越趕超。
鄭紅彩:商洛市委黨校管理學教研室主任、副教授,陜西省行政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,陜西省法學會黨內法規研究會常務理事,商洛市宣講團成員。先后在省市級以上報刊雜志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。 華商報記者 程娟